我知道你一定在走私什么东西,我会找到的!

之前我们在2020年11月01日“操盘思维”介绍过《主持人问宗庆后,一个矿泉水瓶盖有几个齿?》,现在我们来了解我知操盘思维:我知道你一定在走私什么东西,我会找到的!。有什么不清楚的也可以加群:489718344 询问,欢迎骚扰。

一天凌晨,一位游客推着一辆装满稻草的手推车来到两国之间的边境。

边防哨兵疑心顿起:

稻草是不需要征税的,但是稻草下面到底是什么?这位哨兵仔细地对手推车中的稻草进行了搜查,但是一无所获。

哨兵非常疑惑,亦感到很恼火,但是他给这位游客放行了。

第二天,这位游客又来了,还是推着一辆手推车,这次里面装满了粪肥,粪肥也是不需要交税的商品。

这位哨兵认为,他这次可看穿这位游客的鬼把戏了。对稻草进行搜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,但是粪肥会使得这位哨兵的手臭不可闻,可哨兵知道他的职责。于是他找来一把小铲,仔细检查了臭烘烘的手推车,可还是没有发现什么走私品。

每天,当太阳刚刚升到海关对面建筑顶端的时候,同样的场景就会发生。

有一次,手推车中是碎木屑,另外一次是砾石,后来又是粪肥。每次搜查已经变成了友好的例行公事。

“我知道你一定在走私什么东西,我会找到的。”哨兵咧开嘴笑着对这位游客说。

“这么多次了,你已经知道我是一个很诚实的人。”这位游客这样答道。游客是位乐观派,在搜查过程中,他会和哨兵一起谈论前一天发生的事情:谁欺骗了谁,有关国家领导人的最新谣传,以及现在已经被关在当地监狱中的走私犯的走私伎俩。

“我不希望那种事情发生在你身上。”边防哨兵说道。

“一个诚实的人没有什么可害怕的。”这位游客答道。

就这样过了一年多,突然有一天,那位游客在日出之时没有来,以后也再没有出现过。

十几年之后,哨兵和游客都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,他们在一个酒馆中不期而遇。

哨兵问那位游客,希望他能解答一下多年以来一直困扰他的问题。“我多年以前就离开海关了。我为政府尽心尽责地工作,我知道你当时在走私什么东西,你一定是在走私什么东西。”他说道,“都这么多年的老交情了,告诉我好吗?”

“是手推车。”

……

魔步特点评

有多少朋友是在看到故事最后才知道答案的?

之前,还有这样一个实验:

老师拿出3个空的玻璃杯摆在桌上,给面向同学们左边第1个杯子里倒上了果汁,中间的杯子里倒上牛奶,最右边的杯子什么都没倒,然后,老师指着左边第1个杯子问同学们:“这是什么?”

“果汁!”同学们答。

然后,再指着中间的杯子问:“这是什么?”

“牛奶!”

最后,指着最右边的杯子问:“这是什么?”

“这个是空的”,“这个什么都没有”。同学们三三两两地答着,虽然用语不一样,但是意思相同,那就是“没有”。

然后,老师问到:“这么大个杯子你们怎么没看见?”

这个实验和今天这个故事是同样的道理。

为什么我们会落入这种惯性思维中?

原因是:

我们总是在看对我们有用的那一面!

一个杯子,如果不能用来装东西,那对我们来讲就是一块容易割伤手的玻璃渣子。

一个推车,如果不能用来装运东西,那对我们来讲就是一堆废铁。

一旦它们对我们无用,我们就懒得去关心它是东是西了。

那这个习惯不好吗?

没有不好!至少这样能节省我们的分辨时间,快速获取到对我们有用的东西,让生活可以变得更简单。如果每遇到一样东西,我们都从上下左右前后的判断一番,那我们的生活就没办法进行了。

这个习惯,很多时候是好处大于坏处。

那怎样才能打破这种惯性思维,避免进入思维盲区?

为了更形象,我们来想想看,如果这位哨兵当时怎样做就可以发现这个猫腻?

只要哨兵心里想的不是:他到底藏了什么东西来走私?而是:他总共带了些什么物品?

只要他的关注点不是在“走私”,而是在“物品”,就极可能发现这个猫腻。

意思是:

不要只关注最终的目的,还要关注目的达成的前提条件。

要知道别人走私了什么,首先得要知道他全部一起带了哪些东西。当知道他全部所带的东西之后,自然可以100%地准确知道他有没有走私什么。

因此:

只要同时关注最终目的和目的达成的前提条件!

就可以打破惯性思维,避免思维盲区!

举个例子:

再来重新看看杯子的实验:

当老师指着左边的杯子问“这是什么”的时候,应该反问:“老师,您想要做什么?”

如果老师说想喝东西,那就回是果汁。如果老师说想知道有哪些物品,那就回:果汁和玻璃杯。

这件事情比较简单,所以一旦确定清楚了最终目的,答案自然也就跟着确定了。

是非对错难有定论,但是一旦确定一个最终目的,这些是非对错就老实站着不动了。

所以……

当您因一些事情疑惑不解时,那么可以问自己2个问题:

1、我最终的目的是什么?

2、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?

      最后,送出下期干货:青年画家,用一种独特的方式,在高手如林的竞争中成了赢家!
谢谢阅读: 好文 太水
Top